中国古字画鉴定标准混乱 真伪如何鉴定?

展览 2014-05-05 21:06:06

 

古书画真伪如何鉴定?业内曾流传有比较受认可的古书画鉴定标准,即:作品面貌气韵、技艺水平要与作者风格相符;收藏题跋钤印、纸墨装裱要可信;有前人的著录记载。但在现实鉴定中,很少有这样的标准作品,鉴定者的着眼点不同,意见往往也很难一致。

  说起鉴定风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想到了《功甫帖》。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花了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在纽约苏富比拍下了苏轼所写的《功甫帖》。但同一件书法作品,却有两派都称得上“权威”的专家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堪称业内“年度大戏”。

  古书画鉴定为何争议不断,藏家该如何应对?

  真伪纷争接连不断

  专家鉴定常有分歧

  《功甫帖》在展出之际,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三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经鉴定考证认为《功甫帖》是“双钩填廓”的晚清伪本。而刘益谦则表示,《功甫帖》流传有序,且曾经过泰斗级书画鉴定家张葱玉、徐邦达鉴定,应为苏轼真迹。

  两方意见不同,到底该信谁?其实这样的困惑就连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也曾遇到。他在提起自己的收藏经历时谈到,当初也有机会收藏古书画作品,但面对同一件作品时,同级别的权威专家,有的说是真迹,有的说是伪作,意见相左。古书画鉴定难度之大,让他没有介入书画门类的收藏。

  对于流传至今的古代书画而言,真伪是绕不过去的学术问题,权威专家鉴定意见不同,这类事情在古书画的鉴定中并不少见。1995年,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张大千的画作《仿石溪山水图》被鉴定家谢稚柳认为是真迹,而同为知名鉴定家的徐邦达则指其为伪作。199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唐骝千出巨资购得的《溪岸图》更是引发了中西双方专家对于其真伪的争议。

  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以3.9亿元落槌的《砥柱铭》卷,被《海峡都市报》和《人民日报》主办的《文史参考》先后发表文章质疑其是明末后赝品,而台湾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申则肯定是黄庭坚真迹。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首页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