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品牌网关于授予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为“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公示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大会讲话指示及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民族品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竭诚服务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品牌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品牌网在全国开展特色民族乡镇“第一乡”评审工作,为此,将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作为评审工作的第一站。近年来,莪山畲族乡在杭州市委、市政府,桐庐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民族乡镇发展的前列。为了能更好地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莪山畲族乡根据评审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依据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品牌网、杭州市标准化学会的相关评审流程和规范,采用科学大数据的方法,并纵向比较了全国畲族乡镇的发展现状。从工业、农业、服务业、品牌荣誉、生态保护、建筑规划、道路交通、通信网络、环境卫生、美丽乡村、经济收入、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社会治理、特色教育、社会保障、文化艺术、风俗节日、公共文化及所获得的荣誉等20个方面进行了科学规范的评审,莪山畲族乡符合“中国畲族第一乡”评审要求,现特向社会各界公示。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品牌网。
本标准主要起草团队:品牌专家、互联网专家、民族工作者。
本标准起来依据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品牌网的相关评审标准,依据杭州市标准化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集的科学规范的大数据,针对莪山畲族乡的发展现状而做出的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主体对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莪山畲族乡
又称“畲族乡镇”,畲族人口占比超过10%的少数民族乡镇。
3 评价原则
坚持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和注重实效的综合评价原则。
4 评价内容
1.1 产业兴旺
以高效生态高质为导向,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高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生态宜居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按照统筹规划、体现特质、全域推进、提升质量要求,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提升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
3.3 乡风文明
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民精气神,建设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4.4 治理有效
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善治乡村。
5.5 生活富裕
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创造农民群众美好生活,建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的幸福乡村。
5 评价程序
1.1 公开计划
评价主体应通过信息网络等多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
2.2 组建小组
评价主体应成立由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标准化等多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
3.3 接受报名
评价主体接受参评单位报名,对参评单位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
4.4 资料初审
评价小组对各参评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初审。
5.5 现场审核
1.1.1 评价主体组织已通过初审的各参评单位进行现场审核。
2.2.2 评价小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访问座谈、材料审核、实地调查等评价方式对参评单位提供的佐证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打分,确认最后评价分数,提出评价意见及建议。
6.6 结果公示
1.1.1 评价小组将现场宣布评价结果,并就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向参评单位进行反馈。
2.2.2 评价主体将通过信息网络等多媒体向社会公示参评结果。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评价细则
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评价细则见表A.1。
表A.1 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评价细则
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评价细则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分说明 |
评价依据 |
莪山畲族乡乡村振兴评价细则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分说明 |
评价依据 |
莪山畲族乡产业兴旺
|
工业 |
规上企业总产值(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规模工业增加值(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 %得1分; |
统计数据 |
||
规上企业数量(家) |
≥ 家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农业 |
利用互联网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额(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龙头企业 |
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农民合作社(含联合社) |
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含联合社)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产品荣誉 |
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荣誉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农业特色基地面积(亩) |
≥ 亩得1分; |
统计数据 |
||
农业产业化集聚,土地流转率(%) |
≥ %得1分; |
统计数据 |
||
农业主导产业鲜明,占总体农业的占比(%) |
≥ %得1分; |
统计数据 |
||
服务业
|
服务业增加值(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旅游总收入(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旅游接待人次(人) |
≥ 人得1分; |
统计数据 |
||
A级景区覆盖率(%) |
A级景区覆盖率达到100%得1分。 |
A级景区覆盖率=实现A级景区村庄/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 |
||
民宿、农家乐等新型特色产业销售额(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3A级(含)以上景区 |
有3A级(含)以上景区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旅游风情小镇 |
创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或列入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品牌荣誉 |
区域公共品牌 |
有畲族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产业荣誉称号 |
获得省级及以上产业荣誉称号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莪山畲族乡环境宜居
|
生态保护 |
森林覆盖率(%) |
100%得1分; |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相关证明材料,统计数据 |
绿化覆盖率(%) |
100%得1分; |
绿化覆盖率(%)=绿化植物垂直投影面积/用地总面积×100%,统计数据 |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5得1分; |
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统计数据 |
||
建筑规划
|
规划设计体系 |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完成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实现一村一规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住房设施 |
控制无序建房,农村居民建房带方案审批率达到100%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有畲族特色的古建筑,且有维护经费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标识标牌 |
标识标牌外观形象应体现畲族特色,宜使用畲族语言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现场查看 |
||
道路交通
|
公共交通 |
乡域内有公交线路,且全覆盖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高速公路进、出口距莪山畲族乡距离(公里) |
≥ 公里得0.5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客运火车站距离莪山畲族乡距离(公里) |
≥ 公里得0.5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公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
≥ 公里/万平方公里得1分; |
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总里程数(常用单位:km/100(km)2),统计数据 |
||
路灯照明设施覆盖率(%) |
100%得1分; |
路灯照明设施覆盖率(%)=建有路灯照明设施的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 |
||
路灯照明设施完好率(%) |
100%得1分; |
路灯照明设施完好率(%)=完好的路灯照明设施数量/路灯照明设施总数量*100%,统计数据,现场查看 |
||
通信网络 |
通讯网络系统 |
通讯信号全覆盖,无盲区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现场查看 |
|
互联网普及率(%) |
100%得1分; |
互联网普及率(%)=使用宽带上网的用户数量/莪山畲族乡人口总数*100%,统计数据 |
||
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
100%得1分; |
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有线电视户数/莪山畲族乡总住户数*100%,统计数据 |
||
环境卫生
|
用户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 |
100%得1分; |
用户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户数/总户数×100%,统计数据 |
|
垃圾分类处理率(%) |
100%得1分; |
统计数据 |
||
雨污水设施
|
雨污分流,污水零直排全覆盖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饮用水安全覆盖率(%) |
100%得1分; |
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达到《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系统》基本安全档次的户数/全乡总户数*100%,统计数据 |
||
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 |
100%得1分; |
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总量*100%,统计数据 |
||
美丽乡村
|
精品村占比(%) |
100%得1分; |
精品村占比(%)=精品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 |
|
中心村占比(%) |
100%得1分; |
中心村占比(%)=中心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 |
||
培育村占比(%) |
100%得1分; |
培育村占比(%)=培育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 |
||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
获得省级及以上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获得荣誉 |
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得3分; |
相关证书 |
||
莪山畲族乡民生幸福
|
经济收入 |
财政总收入(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地方财政收入(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人均收入(元) |
≥ 元得1分; |
统计数据 |
||
党的建设
|
畲族党员人数占比(%) |
≥ %得1分; |
统计数据 |
|
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 |
≥ %得1分; |
统计数据 |
||
村级书记大专学历以上占比(%) |
≥ %得1分; |
统计数据 |
||
阵地
|
配备党群服务中心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现场查看 |
||
配备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颁布的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学习与活动 |
“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率达到100%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开展固定党员活动日,且有记录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统一战线 |
阵地 |
配备统一战线工作阵地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现场查看 |
|
人员 |
配备专职统战干事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制度 |
建立统一战线工作制度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活动记录 |
开展统战活动,做好对畲族干部的培养和举荐工作,且有工作记录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社会治理
|
民族纠纷 |
辖区近5年内无民族纠纷事件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越级上访 |
辖区近5年内无越级上访事件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群体性事件 |
辖区近5年内无无群体性事件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重大刑事案件 |
辖区近5年内无重大刑事案件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
辖区近5年内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村级消防站建设覆盖率(%) |
消防站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得1分。 |
消防站建设覆盖率(%)=建有消防站的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 |
||
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
配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监控覆盖率达100%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现场查看 |
||
安全管理 |
辖区内配备1个及以上安全生产或消防安全教育场所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网格管理 |
各村按照区域合理划分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明确网格长、网格员等队伍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治理机制 |
有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涉村工作事项清单等制度,乡村治理工作档案等,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获得荣誉 |
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得2分。 |
相关证书 |
||
特色教育
|
畲族文化教学 |
学校每年开展畲语、竹竿舞、武术、少数民族特色运动等畲族文化特色活动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组织文化活动 |
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文化活动,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的,的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校本课程奖励 |
开展莪山畲族乡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制工作,编制具有地域色彩的校本课程,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精品课程 |
校本课程获得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社会保障
|
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 |
100%得1分; |
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拥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现场查看 |
|
村卫生室(所、站)覆盖率(%) |
100%得1分; |
村卫生室(所、站)覆盖率(%)=拥有卫生室(所、站)的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现场查看 |
||
畲族人口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得1分; |
畲族人口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实际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畲族人口数量/法定应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畲族人口数量*100%,统计数据 |
||
莪山畲族乡文化振兴
|
文化艺术
|
工艺技术 |
传承服饰、竹编、刺绣、酿酒等文化遗产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文体活动 |
传承畲族棍凳、竹竿舞、五步拳、七步拳、大回拐棍等,且保存活动记录,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民间畲歌大赛、畲族武术表演赛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民族活动,且有记录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非遗传承
|
有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的,得2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有5名及以上非遗传承人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风俗节日 |
传统节日 |
传承“三月三”等畲族传统节日,且保留活动记录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婚丧祭祀 |
传承婚丧嫁娶、祭祀祭祖等传统习俗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传统服饰 |
举办国家级文化传承展演的,得3分; |
相关证明材料 |
||
公共文化 |
文体设施 |
配置公共图书馆、老年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的,得1分。 |
相关证明材料,现场查看 |
|
文化礼堂 |
文化礼堂覆盖率达到100%得1分。 |
文化礼堂覆盖率(%)=建有文化礼堂的村数量/村总数量*100%,统计数据,现场查看 |
||
获得荣誉 |
传统村落 |
获得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荣誉的,得1分。 |
相关证书 |
|
历史文化村落 |
获得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村落荣誉的,得1分。 |
相关证书 |
||
特色村寨 |
拥有特色村寨的,得1分。 |
相关证书 |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