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中国民族品牌促进网民族品牌培养推广计划

创新 2020-04-06 20:34:10

20200406162204_30584.jpg


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

中国民族品牌促进网

民族品牌培养推广计划

 

一 总体目标

近年来,市场环境和舆论生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生着深刻发化,品牌形象建设成为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性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建设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路径。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再三强调了“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国际影响力”“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等品牌战略。可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品牌建设工作不仅备受国家重视,而且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提出到2020年末,涌现一批品牌戓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的企业;形成一批产品优质、服务上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品委)及中国民族品牌促进网共同发起民族品牌培养推广计划,将根据民族企业所处的地理区域品牌发展阶段和自身产业发展阶段,帮助和培养民族品牌增加产品资金含量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集聚效应,提供源源不断的政策引导支撑、文化内涵导入、科技创新赋能和媒体资源推介全方位服务,引导区域品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融合、丰富区域产业业态,为企业为政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治理机制。

二 发展现状

民族品牌具有企业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创新活力强等特点。已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但也存在不足亟待解决,一是品牌活跃度不高,文化氛围不浓,群体规模偏小。二是领军企业较少,集群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区域专业化产业集群尚处于发育阶段。三是公共区域品牌开发力度较弱,同质化问题严重。如何为老品牌注入活力焕发动能,如何在公共区域品牌中体现差异化优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组织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该计划的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专家智库团队作为民族品牌培养推广计划的共同参与单位,故宫博物院、荣宝斋、同仁堂、中检集团、中粮集团等国内行业顶尖机构作为支持单位,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环球网以及新型城镇化杂志社、中国地理杂志社进行全程媒体支持,中央媒体矩阵、流量大V新媒体矩阵、信息化聚合平台矩阵联动报道。

四 发展目标

民族品牌培养推广计划下设五个专业品牌培养推广计划,将分批次与全国各个地方政府及入选的农业品牌、科技品牌、文旅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签订培养计划书,解决行业痛点,打通产业链条,从新旧资源融合、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以及产业人才交流共融四个方面推动区域品牌的形成、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加。在产业带动与融合的战略指引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用创新思维构建区域品牌的差异化优势,通过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培养和推广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切实为老品牌注入活力,为地方经济注入持续功能,带动区域经济由一条腿走路转向多轮驱动、多点开花。

通过培养和推广,在全国聚集形成多个生态农业、智能制造、特色文旅、地域文化、中医药康养等10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品牌文化示范集群和数百家民族品牌龙头企业。

五、重点任务

(一)营造全社会浓厚品牌文化建设氛围。当今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民族品牌的培养和推广工作任重道远,加强对民族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高层次品牌与孵化国际论坛、中央媒体及行业媒体大型采风活动、品牌发布会、产业对接会等多种方式,把握有利时机,根据地区政府和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品牌成长的不同阶段,准确定位传播诉求点,锻造企业工匠精神,挖掘行业文化内涵,塑造品牌精神内核,注重全方位推介和宣传,形成一个连贯内聚的整体,达到“一个地方,一个品牌,一个声音”的效果,进而获得更大的协同效应。

(二)促进成长期品牌的加速成长,通过科技赋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地方经济载体功能、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一大批处于成长期的民族品牌实现快速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利用庞大的智库和专家团队,深入企业服务,开展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加大对接融资机构力度。形成民族品牌企业资产包,建立品牌评价体系,利用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积极对接创业投资、贷款担保等投融资平台,为进入成长期的民族品牌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服务。

(四)建设民族品牌企业战略联盟,形成区域企业集群,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发挥政策引领优势,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引导地方产业政策落地,帮助进入壮大期的民族品牌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和提升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聚集优质产能,实现民族品牌从品质到品牌再到品位的跨越发展。

六 评价体系

民族品牌培养推广计划将颁布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上的民族品牌评价体系,一是商业企业品牌评价,对企业品牌进行了完整、权威、系统的解释,塑造和挖掘企业品牌的内在意义与价值。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三大部分阐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与外延,成为中国各行业品牌发展的风向标以及品牌考察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入选企业经过培养和推广过程,通过评价体系,发布品牌榜单,成为中国民族品牌首批创新示范基地,授予中国民族品牌首批龙头企业。

 

 

 

 

 

中国文保民族品牌文化委员会

中国民族品牌促进网

2020年4月6日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首页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寻求报道